无缝隙急救护理在急诊多发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来源:护理论文网
摘 要:目的 探讨无缝隙急救护理应用于急诊多发严重创伤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12月该院急诊接收的49例多发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2018年1—12月该院急诊接收的49例多发严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措施,研究组采取无缝隙急救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急救时间、急诊检查时间、术前急救时间、抢救成功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急救时间(18.5±1.5)min、急诊检查时间(10.3±1.0)min、术前急救时间(6.5±0.4)min均低于对照组(25.3±2.0)、(15.6±1.3)、(9.2±0.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040、22.620、29.517,P<0.05)。研究组抢救成功率95.92%高于对照组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8,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04%低于对照组1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缝隙急救护理在急诊多发严重创伤患者中具有显着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无缝隙急救护理 急诊 多发严重创伤 护理
近年来,随着交通行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意外所致的多发严重创伤发生率也随之上升,此类患者普遍具有病情危重、症状复杂、进展快速等特点,若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可给其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1]。目前,急诊抢救与护理措施在救治多发严重创伤患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对患者预后具有直接的影响。如何通过可靠的护理措施确保急诊多发严重创伤患者可以得到及时有效地救治,现已成为急诊科护理学者亟需解决的问题[2]。无缝隙急救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急救护理措施,其通过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手术治疗等过程进行整合,使每个急救护理环节层层相连、环环相扣,形成有序的急救护理程序,为患者争取有效的救治时间[3]。2019年1—12月该院急诊科对49例多发严重创伤患者应用了无缝隙急救护理,收效十分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12月该院急诊接收的49例多发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性38例,女性11例;年龄17~58岁,平均年龄(38.6±4.5)岁;创伤原因为交通伤35例,高处坠落伤10例,斗殴*4例;受伤部位为颅脑并胸腹联合伤20例,腹部并四肢伤12例,胸部并腹部伤10例,胸部并四肢伤7例;简明损伤定级表-损伤严重程度评分(AIS-ISS)为22~35分,平均评分为(28.6±3.8)分。选择2018年1—12月该院急诊接收的49例多发严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1例,女性8例;年龄18~58岁,平均年龄(38.5±4.8)岁;创伤原因为交通伤34例,高处坠落伤10例,斗殴5例;受伤部位为颅脑并胸腹伤21例,腹部并四肢伤12例,胸部并腹部伤10例,胸部并四肢伤6例;AIS-ISS评分为23~35分,平均评分为(28.5±3.4)分。纳入标准:解剖部位或器官创伤≥2个;该次研究已取得患者或其家属的同意。排除标准:确诊前已死亡;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史;由外院转入该院的患者;患者自动放弃治疗。两组在性别、年龄、创伤原因、受伤部位与AIS-ISS评分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措施,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检查,遵医嘱落实通气、扩容、心泵、控制出血、手术等一系列急救措施。具体为:快速建立静脉通畅,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检测心功能并调整心脏搏血功能,抑制出血后立即手术。护理人员在急救期间应完善术前准备工作,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配合医生进行胸部、腹部穿刺等多项检查,积极预防创伤性休克等。研究组则采取无缝隙急救护理措施,具体方法如下。(1)无缝隙信息共享:为了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地救治,接到急救电话后,总调度指挥中心与120指挥系统联网,以便及时追踪救护车动态,确保急救人员及时到达现场,并向急诊科反馈患者情况,提前做好接诊准备。(2)无缝隙院前急救护理:跟随120参与院前急救的护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与专业能力,配合医生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并及时反馈给急救中心。第一时间为患者开放静脉通道,并适当进行补液。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必要时进行吸氧。妥善处理伤口,并注意固定患者,减少搬动频次。(3)无缝隙院内急救护理:患者到院后,选择业务能力强的护士接诊,辅助实施创伤部位判定与AIS-ISS伤情评分,一旦明确为多发严重性创伤则立即开启无缝隙急救绿色通道,减少等待时间,并实行先抢救后缴费的原则。同时,急救护士配合医生实施各项操作,其中呼吸道护士及时清理患者口腔内的异物,并做好吸引、吸痰等准备;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状态,确保其呼吸道通畅。循环护士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积极纠正酸碱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维持创伤区循环血量,避免失血性休克、心跳骤停等不良问题;辅助凝血功能、血常规、病毒抗体、血液配型等检测。助理护士配合医生操作急救设备与仪器,以及血样采集、药品递送与其他辅助检查等工作。记录护士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医嘱、抢救记录与患者的病情状况,并负责外联,与影像、检验等科室沟通,确保各科室做好准备。护士长及时核查医嘱落实情况,减少护理差错;在急救现场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重点观察其意识状态,一旦患者意识障碍加重,应立即向医生反馈。此外,转诊前将患者的基本情况、急救措施、创伤情况等告知相关科室,使其做好充分地准备。需要注意的是,危重患者应尽量减少科间转诊,且转运期间备好急救药品与仪器,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以便随时采取对症处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急救时间、急诊检查时间、术前急救时间。(2)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3)对比两组并发症情况,观察指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应激性溃疡伴出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数据用
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jpg)
2 结果
2.1 急救时间、急诊检查时间、术前急救时间
研究组急救时间、急诊检查时间、术前急救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时间、急诊检查时间、术前急救时间对比
(10).jpg)
2.2 抢救成功率
研究组抢救成功47例,对照组抢救成功40例,研究组抢救成功率95.92%高于对照组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8,P=0.025<0.05)。
2.3 并发症情况
研究组并发症情况的发生率2.04%低于对照组1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
.jpg)
3 讨论
多发严重创伤在临床十分常见,主要为外界因素所致的皮肤黏膜、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等损伤,其病因十分复杂,患者的病情往往危重,且变化与进展快速,若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可能出现不可逆性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安全[4]。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与建筑等行业的发展,导致多发严重创伤事件频发,这也给急救护理工作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多项研究发现,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展急诊抢救才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5-6]。因此,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缩短各项抢救流程的时间,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十分必要。
传统急救护理模式中,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遵医嘱落实各项常规检查,以及通气、扩容、心泵、控制出血、手术等一系列急救措施[7]。然而,传统护理模式具有护理流程不明确、院前与院内急救流程衔接不当等问题,加之科室间缺少交流,不利于客观评估患者的病情,继而延误了患者的抢救时间,降低急救效果[8]。无缝隙急救护理措施是一种新型的急救护理模式,相较于传统急救护理方案,其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有效结合为一体,合理规划多发严重创伤患者的护理程序,充分体现了急救护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与人性化,继而保证急救效果[9]。同时,无缝隙急救护理利用网络信息化服务可以与120指挥中心联网,及时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利于做好接诊准备,最大程度的缩短急救时间。学者彭春光等[10]对48例严重创伤患者应用了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并与采取传统护理的47例患者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无缝衔接组急救时间(18.63±1.56)min、辅助检查时间(10.35±1.07)min均低于传统护理组(28.37±2.91)min、(15.63±1.48)min。崔萍等[11]对180例严重多发创伤患者进行研究,其中观察组90例行无缝隙护理,对照组90例行常规护理,结果提示研究组抢救成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86.67%。该文研究结果与此结果相近,研究组急救时间(18.5±1.5)min、急诊检查时间(10.3±1.0)min、术前急救时间(6.5±0.4)min均低于对照组(25.3±2.0)、(15.6±1.3)、(9.2±0.5)min (P<0.05),抢救成功率95.92%高于对照组81.63%(P<0.05)。结果可见,无缝隙急救护理措施可以缩短多发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时间,进一步保证抢救的成功率。同时,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04%低于对照组16.33%(P<0.05)。多发严重创伤患者多器官受损且病情复杂,在各种损伤的相互作用下易使患者体征出现多样化表现,且病情不稳定,这给急救护理人员工作效率与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2]。无缝隙急救护理措施对患者呼吸、循环、辅助检查等急救护理内容进行了分工与细化,使护理人员在急救中与医生配合的更为准确、快速,有效减少了患者的并发症问题。
综上所述,无缝隙急救护理措施在急诊多发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中具有显着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耿延花,张倩倩.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对急诊创伤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24):150-152.
[2]李丽,李玉琴,张宴霞,等.危机管理配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对外伤急诊患者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9,26(11上旬刊):125-127.
[3]李玉香,陈思美.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对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病死率及预后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12):1511-1513.
[4]霍盛红.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在严重创伤患者中的临床观察[J].西藏医药,2019,40(1):130-132.
[5]黄娟.危机管理联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外伤急救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9,26(2中旬刊):92-94.
[6]赵单,张进军.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配合创伤救治原则在老年严重多发伤救护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17,39(2):277-279.
[7]窦江兰,常荷.创伤链式无缝隙一体化护理对急诊创伤患者急诊救治效果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8,25(11下旬刊):118-120.
[8]董幸幸.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8,25(4中旬刊):110-111.
[9]刘娟妹,周娟,陈春花.危机管理配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在外伤急诊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0):151-153.
[10]彭春光,任招娣,李丽珍,等.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19(5):170-171.
[11]崔萍,郑喜灿,汪铭洁,等.无缝隙护理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8,35(22):60-63,70.
[12]胡利勤.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严重创伤病人中的应用讨论[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8(3):52-53.
您正在阅读的文章《无缝隙急救护理在急诊多发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来自《护理论文网》 网站地址:www.hulilw.cn
转载请保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