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的效果观察及有效率评价
来源:护理论文网
摘 要:目的:评价介入治疗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的效果及有效率。方法:2019年8月-2020年10月收治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观察组采用介入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介入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症状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介入治疗 糖尿病 外周血管病变 总有效率
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疾病,需进行多方面的控制,这种疾病病程长且需长期服用药物治疗,久而久之,对患者血管造成影响,出现外周血管病变,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治疗,就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1]。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如药物、介入治疗等,在临床不断实践中发现,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而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疗法,安全性高且操作方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本研究选取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74例,观察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9年8月-2020年10月收治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45~73岁,平均(60.17±3.28)岁;病程2~10年,平均(6.71±1.74)年。观察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46~72岁,平均(61.85±3.12)岁;病程2~9年,平均(6.64±1.2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精神、智力正常;(2)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器官功能障碍;(2)拒绝此次治疗。
方法:(1)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检验分泌物,合理使用抗生素,观察下肢情况。(2)观察组采用介入治疗:患者在平卧位下接受治疗,下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下肢动脉插入5F单弯导管,血管造影明确病变位置,并且将插管插至病变位置,选择直径、长度分别为2~3 mm、2~12 cm的囊球,对血管进行扩张,效果较好的患者不需要放入支架,否则放入支架。
观察指标: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临床症状消失;(2)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3)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⑵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症状评分为0~3分,分别为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症状包括发绀、皮肤低温、疼痛麻木。⑶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采用GQOL-74量表,评分高即生活质量好。⑷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血压升高、呼吸衰竭、动脉夹层。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各项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发绀、皮肤低温、疼痛麻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讨论
糖尿病控制不佳就会引发各种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会加大治疗难度[3]。外周血管病变就是该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一旦发生,就会导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甚至会由于管腔闭塞而导致局部组织坏死,还会加大患者截肢风险。在临床治疗中,常给予抗凝、扩血管等药物治疗,但是在此过程中患者病情会不断发展,药物治疗存在局限性,效果不佳[4]。手术治疗能改善受阻血管血运,但是这种治疗方式重复性差,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在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介入治疗引起了人们广泛重视,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症状评分低,生活质量评分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引发原因较多,这类疾病的早期预防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下肢疼痛等症状,就需提高重视程度,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措施,避免疾病发生[5]。如果控制效果不佳,会导致病变部位坏疽,在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时,会通过截肢挽救生命[6]。以往,主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控制饮食、加强健康宣教,及时处理病变部位,给予抗生素等,但是存在见效慢、周期长等不足,而且患者在治疗期间容易出现其他状况,降低患者依从性,对后续治疗造成影响[7]。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技术,该治疗方式创伤小,并且能进行重复操作,不会对患者造成较大影响[8]。近年来,临床对介入治疗有了更深一步的研究,认为该治疗方式能打通足背动脉闭塞血管,进而使下肢血液供应障碍得以缓解,达到治疗目的。有学者认为,介入治疗能改善局部组织血供,促进足背动脉搏动,改善肢体麻木症状,减轻疼痛感[9]。需要注意的是术后需给予抗凝或溶栓治疗,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10]。
总之,给予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介入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症状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明利.介入治疗用于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6,11(B6):1648-1649.
[2]顾露,张姝梅,于翔,等.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局部注射联合腔内介入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14):2086-2091.
[3]谭贵芳.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联合介入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5):668-670.
[4]殷涛,韩靖,赵腾跃.DSA造影检查下介入治疗对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9):240-241.
[5]侯朝进.介入治疗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1):36.
[6]李金柱.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治疗中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J].实用医技杂志,2018,25(3):320-321.
[7]刘要先,宋太民.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应用介入治疗的效果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7):128-129.
[8]付鹏.外周血管支架介入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足坏疽的作用及预后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6):131-132.
[9]陈洁.外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2型糖尿病足的疗效及预后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20,23(6):193-194.
[10]李洋,刘炳,白雪,等.益气祛风通络法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血管炎性反应和内皮功能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2):200-206.
您正在阅读的文章《介入治疗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的效果观察及有效率评价》来自《护理论文网》 网站地址:www.hulilw.cn
转载请保留链接。